命名文化
联系我们
联系人手机:13364268498
地址:锦州市古塔区妇婴医院后身,新玛特西南角。
联系人:王先生
命名文化

一、姓氏起源
据考证,我们的祖先姓和氏是分开的,而且二者是不同的概念,“姓氏”是“姓”与“氏”的合称。
1、姓的起源
(1)推论从母亲而来
据考古出土文物西周铜器的铭文中记载,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,而这些姓中大多数都是女字旁,如:姬、姜、妫、姒、姚、娲、婢、妊、妃、好等等。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,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,也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。不仅古姓多与“女”字相关,就是“姓”这个字也是女旁字,由“女”和“生”二字组成。
据汉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‘姓’人所生也,从‘女’、‘生’”。这是对“姓”字来源的最早解释,前一句说“姓”是“人”生出来的,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“姓”;后一句说“姓”从“女”“生”,这个女即母亲,由母亲生的姓。
我国最早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,也是群婚制社会,出生的子女只知其母、不知其父,所以有神话“圣人无父,感天而生”的传说。由母亲生的子女以血缘关系组合成一个大家族,妇女在生产、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,子女姓都同母亲的姓而来。从这些字的创造组成来看,母亲姓什么子女就姓什么,这个“姓”是母系氏族同族的名称,也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,这就是推论我国“姓”起源于母系社会的理论根据。
(2)姓是从图腾而来
母亲的姓从何而来呢?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(距今约五千年)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时,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,每一个氏族都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。于是就崇拜该动物或植物,把它们奉为神明,禁止捕杀、食用或冒犯该动物或植物。并且崇拜该动物或植物的图形,这就是所谓的“图腾崇拜”,而且把该动物或植物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统一族号、标志。这个图腾、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,久而久之,该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为这个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——姓。如:熊、马、牛、龙、梅、林等等;如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,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,姓竹。又据史书记载,晋国有狐毛、蛇平;汉代有狗未央、狼莫、鹿旗,三国有豹皮公等人,都是以动物的名称为姓。透过这些古怪的与动物、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,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。
姓起源于全族共有的符号、标志,也是全族的族号、徽章,血统、血脉延续的标志。如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,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,标志着都是姬姓家族的人,都具有共同的祖先,有姓的人都是贵族。
(3)姓是从地理名称而来
从史书上看,先秦时期的《国语•晋语》记载:“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”。《周语》记载:“我姬民出自天鼋”。
2、氏的起源
(1)从姓中分离而来
随着社会的发展,同姓氏族后世子孙的繁衍以几何级数的形式迅速增多,居住地也日益分散,亲缘关系也越来越远,互相之间早已经不认识或有的已成为了仇敌。同时男子在家族、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大,以母权为家长制的社会,已经悄悄地向父权家长制的社会过度,以父系标识血缘关系的社会逐渐萌发。
在氏族部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,以及男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变,“姓”已经容纳不下人口的增多和分离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,同姓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,每个分支又各有自己的称号作标志,这个标志就是“姓”分的“氏”。例如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、黄二帝,原分属于两个母系血缘关系的部落联盟,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“列山氏”和“轩辕氏”,而炎帝列山氏“姜”姓,黄帝轩辕氏“姬”姓。在黄帝时期,除黄帝部落轩辕氏外,还有“胙土命氏”等;后来周代的姬姓,姓下面又分孟氏、季氏、孙氏、游氏等。
氏产生在姓之后,“氏”和“姓”是有严格区别的,氏的产生,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,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,一直影响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。
氏起源的另一说法是,因为人口的增多,迁居异地、身份、技能发生了变化等,分离出一些支派表示是某部落分支出的名称,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,这些支派就是“氏”。
 夏、商、周的时候,人们有姓也有氏。
(2)从分封的国名而来
周朝初年,周王统一后,为表彰功臣和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,大规模地分封诸侯,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该封国名为氏;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,对自己国内的卿大夫也进行分封,大夫的后人又以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,是中国历史上“氏”产生最频繁、量最大的开端。以后又有各种形式来源的“氏”不断出现,一氏又衍生出更多的氏,氏的数量大大增加,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,“氏”人遍布全国。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,贫贱者有名无氏,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。至于贵族妇女,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,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。
“氏”起源于父系社会,是从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赐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职,或者死后按照功绩,追加的称号等多种形式而来的,来源途径也多种多样,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,也是用于“别贵贱”的。因氏的贵贱之势变幻无定,所以“氏”也变化不定,而且变化很大,甚至一代、二代就发生了变化。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晋,原来以“伍”为氏,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,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,由贵变贱,改为“王孙”氏了。
(3)以姓为氏而来
姓是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,部分原住地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。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,所以这部分姓也多是女字旁氏。
二、姓、氏变迁的增加渠道
1、姓的增加渠道
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根据社会的制度或文化环境,姓的增加大致有十个渠道:
(1)由天子赐土地和姓而来,如《国语•晋语四》:“凡黄帝之子,二十五宗,其得姓者十四人,为十二姓: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荀、僖、姞、儇、衣是也。”韦昭注:“得姓以德居官,而初赐之姓十四人,而内二人为姬,二人为已,故十二姓。” 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:“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”。又云“唯青阳与苍林为姬姓”。《史记索隐引<国语>》:“黄帝子二十有五,得其姓者十四人。别为十二姓,曰:祁、己、滕、葴、任、荀、嬉、姞、嬛、衣、二姬、二酉也。”
(2)以封爵、官职为姓,如楚庄王少子,作上官大夫,后代就以上官为姓。
(3)以古国名为姓。如虞、夏、商朝都有个汪芒国,汪芒的后代以汪为姓。如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,其后代便以阮为姓。
(4)以居住地为姓。传说上古时期虞舜出生于姚墟,便以姚为姓。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、南郭、西郭、北郭、便以东郭、南郭、西郭、北郭等为姓;关大夫住在西门,便以西门为姓。这类姓一般都带有居住环境的地点,如还有邱、门、乡、闾、里、野、官等字的姓。
(5)以事物现象得姓。如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,出入乘车,人称“车丞相”,后人就以车为姓。又如葛姓是琅琊诸县人,后屯迁居阳都。阳都本来有葛姓人,又搬去一家葛姓人,姓葛的人多了,人们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,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。
(6)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。如传说中的舜时纳言(即负责宣达帝命的官)是天上龙的后代,纳言的子孙便以龙为姓;又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,后人便有以青鸟为姓。
(7)以祖辈的字为姓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,其后代以林为姓传于后世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,字皇父,其孙以祖父字皇父为姓,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。如郑国公子偃,字子游,其子孙便以游为姓。以字得姓的人很多,据统计有五六百个,其中复姓近200个。
(8)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。如战国时期的田齐国,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,因齐被秦灭了,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姓法。汉明帝讳“庄”字,凡姓庄的都改姓“严”。
(9)随着历史的发展,国家的兼并、疆土的扩大,民族成分的复杂化,有些姓则是民族互通语言的译音。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,就有不少以单于为姓。
(10)有许多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。
2、氏的增加渠道
氏的增加是根据社会制度或文化影响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、不同的文化背景,大致有十个渠道:
(1)以官名、官职为氏,如史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徒……;从字义上看,还有籍、谏、库、仓、军、厨等氏。
(2)以先人别号为氏,如唐、夏、殷……。
(3)以封国名为氏,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、鲁、晋、宋、郑、吴、越、秦、楚、卫、韩、赵、魏、燕、陈、蔡、曹、胡、许等诸侯国名。
(4)以先人溢号为氏,如庄、武、穆、宣……;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,为了表示哀痛,赐她的后代为痛氏。
(5)以居住地名为氏,如郭、池……。
(6)以所从事的职业氏,如陶、屠、巫、卜……。
(7)以乡、亭之名为氏,如裴、陆、阎、郝、欧阳等。
(8)以家族次第为氏,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,如老大曰伯或孟,老二曰仲,老三曰叔,老四曰季等,后代相沿为氏。但也有例外,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,本为仲氏、仲孙氏,因他有弑君之罪,后代便改为孟,或孟孙氏。
(9)以技艺为氏,如巫、卜、陶、匠、屠等。
(10)以邑名为氏,“邑”即采邑,是天子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。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。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(今河北省临漳县西),岔生后代便以苏为氏;封造你到赵城,他的后代便以赵为氏。据统计,以邑为氏的有近200个。
三、姓、氏的使用变迁
最早氏族有姓,一个氏族为一个姓。后来贵族有氏,氏又是别贵贱的标志,如:贵族有姓、有名、也有氏;平民有姓、有名、没有氏,故有同姓、异姓、庶姓之别。
《通志•氏族略序》:三代(夏、商、周)之前,姓、氏全而为二,男子称氏,女人称姓。
如周代女子多称姓、不称氏。晋公子重耳娶三个妻子:齐女称“姜”氏,秦女称“怀赢”,狄女称‘季隗”,这里的“姜”、“赢”、“隗”都是姓。之所以女子称姓不称氏,是因为伏羲氏时就已经开始“正姓氏,别婚姻”;周礼也规定:“同姓不通婚”。氏同、姓不同者可婚配;姓同、氏不同者不可婚配。男子的姓不辨自明,而娶妇必辨其姓。《左传•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。《国语•晋剧》:“同姓不婚,恶不殖也”。“姓”在古代是“别种类”、“别婚姻”,决定是否婚配的重要条件。
男子称氏者居多,如孔子,子是姓,孔是氏,丘是名,因男子称氏不称姓,故叫孔丘,而不叫子丘。又如商鞅,其曾称为“公孙鞅”、“卫鞅”、“商鞅”。称“公孙鞅”,是因其祖上有公爵,以“公孙”为氏。称“卫鞅”,是因他原为卫国人,以国名“卫”为氏。称“商鞅”,是因他入秦之后因助秦孝公变法,被封于商邑,又以“商”为氏。
到战国后期,社会剧烈变动,没落的旧贵族走向衰败,甚至有的还沦为了奴隶;有的平民有功者上升为官僚统治者,成为新的贵族。又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离、迁移,“姓”和“氏”都已经不是固定的了,随时都发生着变化、增加或消亡。标志着贵族身份的“氏”已不能反映现实,已无存在的必要了。
到秦灭六国天下统一后的西汉时期,西周封建宗法贵族制度基本瓦解、结束,旧的氏族及姓、氏有别的制度也随之彻底坍塌消亡。“姓”和“氏”完全没有了存在的社会基础,二者已经没有区别的意义了,也不再分开而逐渐合而为一例了。或称姓,或称氏,或兼称姓氏,皆以男性的“氏”代“姓”,子孙后代也都以男姓血缘关系为血系繁衍生息。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时把姓氏混为一谈,正如明代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所说:“自战国以下之人,以氏为姓,黄帝以来之姓亡矣。……姓氏之称,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,《本纪》于秦始皇则曰‘姓赵氏’,于汉高祖则曰‘姓刘氏’,是也。”。此后,中国的氏即姓、姓即氏,姓氏统一,任何人都有姓,姓也没有了贵贱之分。
唐太宗(627年)的时候,吏部尚书高士廉,把民间的“姓”写成一本《氏族志》颁布天下,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、撮合婚姻的依据。
中国人的姓,大部分都是汉朝时期变迁后传下来的没有“姓”与“氏”区分的姓,姓氏已经成为中国人维系传统家族的纽带,宗族脉承的标志、认祖敬宗的依据。
四、姓氏的发展现状
在当今中国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,然而姓又有了新时期的重要作用,那就是社会人口越来越多,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,熟人、认识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,新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多,人们的密切接触机会越来越少,互相之间的熟悉、认识范围越来越小。初次交往人们都要先问“您贵性”?姓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,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个生人人、认识一个新人,显得尤为重要。
谁都知道,要了解一个不认识的人首先要从姓入手,先知道姓什么,然后再进一步交往。在交往中了解其为人,了解了为人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来往或往来的关系密切程度,可以说,不通过姓就不能认识一个人。只有了解了一个人,知道了这个人的人品,才能和这个人来往、交朋友、做生意,在学习上、事业上给予支持、帮助或援助、支援,或断绝来往。这种了解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事业,连一个人姓什么都不知道,怎么能和这个人交往,又怎么能在各方面给予其支持?
姓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标明血统关系,在我国的汉族或多数家族,除少数姓氏有多个脉系外,基本上都是一个姓具有一个祖先,或近代有一个祖先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“姓”这个标志,把自己家族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,知道自己的来历。了解本姓的肇源地、始祖、播迁路线、分支、历史上的名人等,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姓氏文化的精髓。
当代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相当提高,人类进化、发展的成果已相当完美与现代化,促使人们反问?反看祖先。也有充分的物质条件追忆祖先,追问人类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?自己的家族又是怎么走到现在的?不忘祖宗追思祖先,已经普遍成为后人对祖先的情怀,寻根探源的趋势己势不可挡。
如何探源?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,今人能够直接看到并触手可及的,除猿人化石、甲骨文字、秦砖汉瓦,典籍文献记载等实体文物外,还有一个至今仍然声声不息地繁衍延续着的活化石,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。姓氏是探索自己家族繁衍生息、迁徙历史的唯一线索,追寻自己的姓氏及谱系,探讨自己姓氏的发展过程,能揭开自己家族的秘密。看看自己祖先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,增进家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、自信心,激励家族把今后路走得更好。
至今千百来年,迁徙到异地他乡的华裔外国人,还念念不忘祖先的祖国、祖籍。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:“高祖皇帝之血统,严然存在之事,予实虽欲不感泣,岂可得耶,又想中华之国立,至汉以来,二千百四十余年,交待十三、四朝,今虽悠久。其间两国务有盛衰,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,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,切切而不能禁地,于是刊本谱,同族其发欲为,其族谱之基,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。” 在他们的族谱上还清清楚楚的记载着先人的概况。
社会发展到今天,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极限,并且有越来越分化的趋向,后代取姓基本上都是以男姓姓氏为主,结果是大姓人口基数大,数量增加越来越快;小姓人口基数小,人口越来越少,最后有消失的可能。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研究发现,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是李、王、张,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7.9%、7.4%和7.1%,三姓的总人口数量已达2.7亿,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个姓。而张、王、李、赵四大姓的历史,就是皇帝赐姓,人口基数大,历史悠久,发展越来越快。
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,获得全国性的姓氏数据研究成果表明:一是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%,其中占全国人口1%以上的姓氏有19个,分别为李、王、张、刘、陈、杨、赵、黄、周、吴、徐、孙、胡、朱、高、林、何、郭、马。二是人群分布: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,约占人口的9.9%,其次为李、张、刘;南方地区以陈姓为第一大姓,约占人口的10.6%,其次为李、黄、林、张;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,第一大姓为李姓,约占人口的7%,其次为王、张、陈、刘。三是我国每一个省、区中,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、区高得多的姓。如广东的梁和罗,广西的梁和陆,福建的郑,台湾的蔡,贵州的吴,云南的杨,浙江的毛和沈,江西的胡和廖,安徽的汪,湖南的谭,湖北的胡,四川的何和邓,新疆的马,甘肃的高,宁夏的万,青海的鲍,陕西的薛,山西的董和郭,江苏的徐和朱,河南的程,山东的孔,内蒙古的潘,东北三省的于等姓。这些数据,基本符合姓氏的发源地、发祥地、兴旺地,以及历史事变、迁徙等的现象。
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姓氏代表着自己家族的文化,姓氏的产生、发展、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,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,任何人又都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,任何人又都能够并且可以创造出文化。人就是文化人,继承了一个姓就等于成了龙的传人,也等于成了中国悠久文化的载体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辽ICP备12007470号 Copyright © 王振丰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